打造翻译人才培养“滨海模式”

  “我们不仅与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开展翻译硕士联合培养★★★,更与延边大学等国内高校形成战略合作★★★。”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与国际合作学院副教授董栋介绍,联盟单位通过举办“西海岸新区韩资企业与高校合作交流会”等活动,每年为学生提供超过300个实践岗位。这种“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翻译教育中实践平台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等痛点。

  青岛滨海学院还与联盟成员单位共同举办“西海岸新区韩资企业与高校合作交流会”“行业导师指导培训”“青岛市高校韩语翻译大赛”★“山东省话剧大赛”等活动,为朝鲜语专业学生提供展示风采、提升能力的平台。

  在教学改革方面,青岛滨海学院开创了“融合式、触摸式★★★、技能式★★”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通过将齐鲁文化元素深度融入翻译课程★★,开发出《中国齐鲁文化概况》等特色教材★★★,构建起文化传播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应用方面,引入CAT辅助翻译系统★,建立“人工+智能”双轨实训平台。

  日前,青岛滨海学院受邀参加第七届海洋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海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年会,学校代表介绍★★★、分享了学校的翻译人才培育经验,得到与会各方高度肯定★★。在新时代国际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已成为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课题。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与国际合作学院朝鲜语专业经过十年探索★,创新构建“多元协同、多维拓展★★★、多阶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翻译人才培养新路径。

  “我们特别注重翻译实践的沉浸式体验。”董栋表示★★,近五年来,该校朝鲜语专业有超过85%的学生参与了中韩翻译比赛、中韩文化交流会等各类翻译及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多次参加用韩语讲中国故事大赛、齐鲁最美翻译大赛等赛事并屡次获奖;朝鲜语专业本科生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8项★★,参与完成游戏翻译★、动漫翻译等项目10余项……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新建表示★:★★★“青岛滨海学院朝鲜语专业以★★★‘多元协同、多维拓展★、多阶递进’为路径的新时代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精准地切中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在翻译人才培养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通过构建翻译专业协同教育联盟,打破了校际、校企、校地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主体结构单一★★、知识能力供给不足的困境★★★。★”下一步,青岛滨海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多元协同★★★、多维拓展、多阶递进”培养体系,着力打造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滨海模式★★★”★。

  自2015年起,青岛滨海学院朝鲜语专业打破传统培养模式桎梏,在与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项目的基础上★★★,联合延边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韩国庆熙大学、延世大学、世宗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高校,以及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青岛奥帆中心★★★、中冶东方翻译中心、西海岸新区侨联、浦项钢铁★★、青岛国际交流中心等★★★,构建起“外语专业协同教育联盟”。通过签约实践基地★、进行师资交流、共同主办活动、举办各类比赛、开展实践实训、合作横向课题★、举行专题讲座等方式★,整合多方资源,汇聚各方优势★★,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

  针对翻译人才成长规律,学院构建起“四进阶”育人链:基础阶段强化语言功底,中级阶段侧重跨文化交际,高级阶段聚焦专业领域翻译,创新阶段培养研究能力。每个阶段设置★“必修+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实际自主选择进阶路径★。

  经过十年探索,青岛滨海学院朝鲜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凸显,学科竞争力显著增强★,已逐渐成为全国应用型高校的一面旗帜。“2023年校友会各专业排名”信息显示★,青岛滨海学院朝鲜语专业位居全国第六、被评为“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显示出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top